“出口”与“内销”品质的巨大落差,让中国消费者好不尴尬——千里迢迢“人肉快递”或“海淘”回来的海外大牌,一看标签,“中国制造”;一试质量,比国内买的强!(4月26日第一财经网)
随着收入水平提高,我国很多消费者热衷通过各种渠道海淘产品,小到奶粉、尿不湿,大到箱包、家电,消费者图的就是质量好,用着放心。然而,淘回来的一些产品竟是“中国造”,的确让消费者尴尬。但一比质量,却比在国内买的同款产品强,又让消费者感到并不吃亏。笔者认为,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尴尬,尴尬的更应该是有关质量管理部门,为什么我国产品质量的标准比国外低很多,为什么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质量那么好?
诚然,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不发达,老百姓收入水平普遍低,高质量的产品由于造价高,价格自然就高,老百姓消费不起。于是,质量部门在制定标准时,就相应降低了对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,以低廉的价格、粗糙的质量,满足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。而现在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自然也提高了。但是,一些厂商的产品质量标准仍停留在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水平,老百姓自然不买账了。这也是目前老百姓热衷于海淘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国内一些厂商为什么不愿意主动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,一方面,因为国家的质量标准还没有整体进行升级调整,国内同一类型产品往往执行的是统一的低标准,质量好价格高反而没有竞争优势,因此厂商没有提高质量标准的自主动力;另一方面,厂商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,以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。殊不知,产品质量不高,老百姓的购买意愿差,产品就会大量滞销,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商家自己。那么,为什么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质量高呢,因为厂商执行的国际标准或是出口国的标准,要求肯定比国内标准高许多,如果达不到质量要求,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,于是许多厂商总是“把最好的产品卖给国外”。
可喜的是,2016年3月,国家质检总局、国家认监委就启动了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“同线同标同质”的“三同”工程,即在同一条生产线上,按照相同标准生产的同等质量的出口和内销产品。国务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,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,引导企业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,扩大内外销产品“同线同标同质”实施范围,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。这是“同线同标同质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笔者认为,国家层面对质量标准升级的高度重视,还需要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,应尽快调整已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,或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,并建立监管机制,让内销产品真正和外销产品“三同”。通过产品质量标准的升级,当绝大多数内销商品的质量不比外销商品差,中国消费者海淘的热潮才会退去,“淘回中国造”的尴尬也就很难再现了。